本科教育
 
 专业设置 
 特色专业 
 人才培养方案 
 精品课程 
 教学改革工作 
 自学考试 
 
  省级特色专业
工商管理专业建设工作总结报告
2016-04-07 16:10  

甘肃政法学院工商管理专业是根据教育部高等教育专业目录调整的要求,在原工商行政管理专业的基础上,于1996年调整而成,自1996年起招收四年制本科学生,至2016年年已有16届本科毕业生。该专业2012年被甘肃省教育厅遴选为省特色专业建设点。经过近5年的建设,工商管理专业建设与改革取得明显成效:专业建设定位准确,培养方案科学合理;师资队伍初具规模,师资水平不断得到提高;教学投入持续增加,教学条件不断得到改善;教学改革稳步推进,教学管理成效明显;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社会声誉越来越好;专业优势不断增强,专业特色初步形成。现将近5年来本专业改革与建设情况作一总结。

一、专业建设方案与工作目标的执行和完成情况

(一)专业建设确定的目标

1、专业建设的总目标

围绕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以“规范、创新、发展”为建设思路,坚持教育创新,以人才培养为核心,教育改革为动力,服务社会经济建设需要,提高教育质量,提高知识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水平,形成教学风格、专业发展、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学生培养等专业特色,努力把工商管理专业建成高素质创新管理人才培养基地。经过特色专业的建设,使本专业在师资队伍、教学条件、教学质量和学术水平成为省内一流的工商管理本科专业,在教书育人、学科建设、学生就业等方面明显地上一个台阶。

2、具体目标

自2012年始,在未来5年的建设中,我校工商管理专业建设将围绕以下目标展开:

(1)强化人才培养的“能力本位”,全面提升学生整合知识的学习能力、指导实践的应用能力、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培养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精通管理方略设计和实施,勇于创新、勤于实践的“有创意、能创造、善创业”的创新人才;

(2)依照“法商结合”的思路,本专业建设将体现“宽口径、重交叉,管理学、经济学和法学相结合的特色”,打破管理学、经济学与法学之间的学科“壁垒”,优化专业培养方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现相关专业之间的交叉与融合,培养理论基础宽厚、专业技能精湛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3)坚持实学、集成、创新的原则,坚持培养方案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创新性,从理论基础,实践应用、方法技能三个方面架构课程体系;突出学习力、实践力、研究力、创新力的能力结构的架构和多维度、强能力知识体系的构建;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与系统软件、仿真与模拟系统,通过工商管理实践体验与职业操守训练,打造全新的实践教育环节;

(4)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和实验实训基地建设,构建“开放式”考核评价体系,开展教学信息调查和管理,完善教学科研管理制度,形成了“计划+资料+队伍+基地+考核+制度”的“六位一体”教学指导与支持平台。

总之,通过工商管理省级特色专业的建设,使我校工商管理专业的建设特色更加鲜明、基础更加宽厚,以为省内高校工商管理本科专业的建设产生典型的示范效应;通过人才方案、模式和机制的全面创新,为“科教兴省”战略和甘肃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实施提供坚实的人才储备和智力支持。

3、建设思路

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以 “三个面向”为基本指导思想,结合学院的实际情况,以“规范、创新、发展”为建设思路,明确“把工商管理专业建成高素质创新管理人才培养基地”的目标,努力建设规范完整的教学体系,树立创新变革的思想观念,根据社会需求和社会发展需要,注重学科内涵建设,强化特色专业建设,努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积极开展科学研究,以科研促进教学,重视教学质量的提高,并牢固确立以教学为中心的办学方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基础扎实、有创新精神、综合素质好、实践能力强、复合型人才的目标。

(二)建设方案与工作目标的执行和完成情况

该专业被甘肃省教育厅确定为特色专业建设点后,我校成立了由经济管理学院院长林军教授为组长、主管教学副院长为副组长、工商管理教研室主任以及本专业教师为成员的建设团队,具体执行、实施本专业的建设工作。

本专业建设团队紧紧围绕专业建设方案,认真贯彻落实建设目标,狠抓落实措施,以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为先导,以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建设为主体,以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室建设、课件建设以及实践基地建设等为保障,较好地完成了专业改革与建设的各项任务。教风学风优良,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学科建设与科研成果都取得了一定成绩,师资队伍建设初具规模,办学条件逐渐改善,社会影响不断扩大。本专业在师资队伍、教学条件、教学质量和学术水平等方面建设成效显著,已步入省内一流的工商管理本科专业的行列,在教书育人、学科建设、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也明显地上了一个台阶。

二、改革与建设的主要方面及所做的工作

1、通过调查研究,科学准确定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工商管理专业主动围绕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调整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确立了“本专业培养能够适应西部地区经济和行业发展需要,富有创业、创新精神,掌握工商管理和相关的法学理论知识,具有‘法商结合’的专业素养,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和执业能力,能够在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工商企业管理工作的专业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培养规格为:

(1)思想道德素质

①热爱祖国,具有正确的政治立场、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具有开拓创新意识和社会奉献精神;

②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熟悉我国基本国情,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自觉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2)专业知识素质

①掌握管理学、经济学、法学和现代企业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②接受企业管理方法与技巧方面的基本训练,掌握企业管理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

③熟悉我国企业管理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以及国际企业管理惯例与规则;

④了解本学科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

⑤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和社会调查的基本方法。

(3)专业能力素质

①具有较强的终身学习能力及敬业精神;具有科学的思维方法、习惯及求实与探索精神;

②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能够通过会计师、人力资源管理师、营销师、物流师等职业资格认证;

③具有较强的文字表达、人际沟通、组织协调和运用计算机分析与解决企业管理基本问题的能力;

④掌握一门外语,能顺利的阅读本专业的外文书刊,具有一定的听、说、写、译的能力。

(4)身体素质

具有一定的体育基本知识,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和卫生习惯,接受必要的军事训练,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质健康检测标准。

2、设计工商管理专业的专业培养体系及制定了具体的培养方案

面对社会对本专业学生的需求变化,为提高毕业生的社会竞争力,2012年和2014年两次全面制定教学计划、修订教学大纲,重新设计了工商管理专业的专业培养体系并制定了具体的培养方案。开设的理论课程主要有:管理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管理信息系统、统计学原理、会计学原理、财务管理、运营管理、市场营销学、企业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物流管理等。

为了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必须加强实践教学。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公共实践课程、专业实践课程和课内实验三个方面,共计27学分。其中:公共实践课程内容包括:军事训练、学年论文、专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社会调查与实践等,共14学分,占总学分的8%;专业实践课程包括:企业资源规划(ERP)、商务电子实训及企业管理综合实训,共16学分,占总学分的9%。课内实验为5学分,占总学分的3%。

3、不断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强化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

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管理类高级应用型人才为根本目标,顺应市场经济的要求,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根据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就业市场的变化对人才综合素质、知识结构的需求,以及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和办学条件,推进学院与企业行业深度融合,形成了校企结合、顶岗实习、合作共赢的人才培养新模式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强化三种能力:调研能力、分析能力和研究能力。努力培养学生的爱岗敬业的品质,着力培养学生的业务能力,重视培养学生的协调、沟通能力,致力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近年来,工商管理专业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实践环节等方面不断进行尝试和探索,注重学生实践创新能力训练,进一步健全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实验、实习、实训、毕业论文的过程管理,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提高了学生毕业论文的质量。

本专业团队教师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工作,目前,本专业建设有甘肃甘肃省高校“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法商结合’教学团队”、甘肃政法学院“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性教学团队”和“会计学实践教学团队”。本专业的核心课程《管理学原理》为省级精品课程、《财务管理》、《物流管理》为校级精品课程。本专业团队成员承担并完成甘肃省教育规划项目3项,校级教改项目6项,教改成果获得甘肃省高校教学改革成果教育厅级奖1项,校级奖3项。发表教学改革论文40余篇。上述教学改革研究工作极大地支持了本专业的建设工作。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积极引进人才,鼓励专业青年教师在职攻读学位

通过“内培外引”,大力度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形成了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能胜任本专业教学、科学研究所需的教师队伍。过去的工商管理专业存在着师资队伍学历、年龄、职称结构不全合理的情况,近年来我们采取培养、调整、引进相结合的方法,优化师资队伍。目前,师资队伍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和学历结构更趋合理,本专业专任教师共有19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10人,讲师、助教各2人,高级职称人员占专业教师队伍的79%;博士6人,硕士11人。学校积极鼓励青年教师攻读国内外的博士学位,提高学历层次,目前该专业有在读博士1人;对新引入的教师(均在硕士以上),实行青年教师导师制,指派一名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中老年教师担任指导教师,根据各人特点,制订培养计划,并指导教学科研工作;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学术交流,包括省内、校办内举办的学术活动,也包括在其他省市召开的全国性学术会议。同时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访问我院,进行学术交流活动,开阔教师的学术视野。

工商管理专业主要师资一览表

序号

姓名

年龄

性别

职称

学位

1.

梁亚民

56

教授

硕士

2.

林军

52

教授

硕士

3.

王阳

53

教授

学士

4.

梁琳娜

53

教授

硕士

5.

杨永杰

47

教授

学士

6.

杜永奎

41

副教授

硕士

7.

付春香

40

副教授

博士

8.

杨齐

42

副教授

博士

9.

曹爱军

39

副教授

博士

10.

赵娅

35

副教授

博士

11.

王晓天

46

副教授

硕士

12.

高炜

45

副教授

硕士

13.

齐天励

41

副教授

博士

14.

朱晓静

36

副教授

硕士

15.

姚建银

38

副教授

硕士

16.

肖伟

35

讲师

硕士

17.

李浩

34

讲师

在读博士

18.

陈娜

30

助教

硕士

19.

董海林

31

助教

硕士

5、大力进行实验室、实习基地平台的建设

我校的商务实验实训中心始建于2005——2006,2010年,我们建设有会计手工模拟实验室和ERP沙盘模拟实验室。从2012开始,围绕着本专业特色点的建设,满足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性教学的要求,学校加大了建设力度,之后,逐步建设了商务电子模拟实验室、财会综合实验实训室、人力资源管理实验实训室、物流管理实验实训室、商务谈判与营销策划实验实训室等6个实验实训场所,商务实验实训中心已具规模。目前,中心现设有8个实验室,实验用地面积1000多平方米,仪器设备及实验软件总价值800余万元。中心历来注重师资队伍的建设工作。目前已经逐步形成了一支年龄与职称结构合理、学历层次较高、以中青年教师为主、富有教学经验的实验师资队伍。

6、健全教学管理制度,规范工作流程

本专业建立完善了一系列管理制度,主要包括:(1)对教学质量实行学生、督导、同行和领导评议,形成了教学工作优教优酬机制;(2)建立学生测评体系,形成优秀学生奖励和学习创新激励机制;(3)建立教学状态评估体系,运行目标管理模式,对专业教学过程、教学建设、教学改革和教学管理状态实行评估;(4)建立教与学的交流机制,定期或不定期地收集广大学生对教学的意见和建议,对于合理化的建议予以奖励。

本专业始终坚持把教学质量作为评价工作成效的重要依据,重视建立健全教学工作机制,积极创新思路,改进措施,优化服务,确保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教学改革的核心地位、教学质量的首要地位和教学投入的优先地位。成立了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教学督导组,健全了教学管理系统。加强教学管理,严把教学质量关,建立并不断完善教学管理文件,规范教学档案建设。严格按照学校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开展教学该活动,使我院的教学管理工作走上了规范化的轨道。同时加强对教师教学工作的督导和测评,

三、经费投入及使用情况

我院一直将本科教学放在各项工作的中心地位,能够严格执行学校财经纪律,自觉维护学校预算的权威性和严肃性。自2012年以来,省下拨特色专业建设费3万元,学校下拨专业及教学经费440万元,其中用于教学经费40万元,用于实验室改建、实验实习基地建设和图书资料室建设600万元。我院将所拨工商管理专业建设经费及教学经费全额用于工商管理专业的建设中。

四、取得的进展和成效

1、优化了师资队伍结构,提高了教学、科研水平

通过“内扶外引”,大力度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建设,教师队伍结构有了较大的改变,形成了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中青年教师的梯队,适应了教学与学科专业发展的需要,且发展趋势良好,近年陆续涌现出一批中青年骨干教师,成为学科的骨干与带头人。目前,师资队伍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和学历结构更趋合理,本专业专任教师共有19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10人,讲师、助教各2人,高级职称人员占专业教师队伍的79%;博士6人,硕士11人。已经初步形成了一支以高级职称教师、研究生学历教师和中青年教师为主体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学科结构合理,教学科研能力强的学科师资队伍。近几年来,本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和主干课都是由教授或副教授主讲,教授、副教授每年为本科生的讲课率为100%。

2、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思路清晰、措施得力,成效显著

工商管理专业教师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对培养方案、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及教学手段等多方面的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通过对培养方案的调整、教学计划的修订,优化了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结构。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管理教学的要求,促进教育教学的深化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以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为中心工作,本专业团队成员承担并完成甘肃省教育规划项目3项,校级教改项目6项,教改成果获得甘肃省高校教学改革成果教育厅级奖1项,校级奖3项。发表教学改革论文40余篇。

本专业教师发表的核心刊物论文情况

序号

题目

作者

发表刊物

发表时间

合作创新研究现状与未来研究取向探析

杨齐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12-01

组织变革中的人力资源管理——国内理论综述与研究展望

赵娅

商业时代(理论版)

2011-11-10

中国民族地区城乡一体化发展评价的实证视角

付春香

科学·经济·社会

2012-12-24

西部地区能源化工基地可持续发展的支撑环境研究

付春香

生态经济

2012-09-25

基于胜任力模型的知识型员工压力管理机制设计

赵娅

企业经济

2012-08-25

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模式的演进:回溯与展望

曹爱军

农村经济

2012-08-15

科学发展观视野中的文化建设

曹爱军

理论月刊

2012-07-15

浅议新规定下安全费用会计核算

赵娅

财会通讯.综合

2012-05-31

基于价值网络拓扑模型的新型能源化工基地可持续发展能力研究

付春香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05-29

农村公共文化的“衰弱”与“滞后”:以甘肃为例

曹爱军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2012-04-15

国际碳交易体系的运行及我国碳市场的展望

杨永杰

兰州商学院学报

2012-01-15

国际碳交易减排效果探析

杨永杰

生产力研究

2012-01-15

碳排放的外部性理论和内部化路径

杨永杰

生产力研究

2013-12-20

高校教师社会服务职能履行机理探析

付春香

开发研究

2013-10-26

渐进式变革与激进式变革中的人力资源管理策略研究——以知识型员工为视角

赵娅

科技管理研究

2013-10-10

西部地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支撑环境研究

付春香

生态经济

2013-04-04

“水危机”刺痛了谁:甘肃省城镇化中的支撑环境研究——利益相关者价值网络视角

付春香

西北人口

2014-11-25

我国企业战略性慈善实施的制约因素

林军

甘肃社会科学

2014-11-25

征税抑或补贴——我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反思与重构

付春香

财经问题研究

2014-06-10

外部性、减排及环境保护警察体系

杨永杰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5-28

非政府组织成员消极行为的扩散及应对策略——基于社会网络的分析

付春香

理论与现代化

2014-05-10

Ethical Leadership, Organizational Identification and Employee Voice: Examining Moderated Mediation Process in the Chinese Insurance Industry

杨齐

Asia Pacific Business Review

2014-04-01

甘肃省民族地区小微企业发展问题研究——以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为例

林军

开发研究

2014-02-20

伦理型领导、组织认同与知识共享:心理安全的调节中介作用

杨齐

华东经济管理

2014-01-01

SCP范式下我国批发业发展能力评价分析

付春香

商业经济研究

2015-12-10

“一带一路”背景下的我国西部零售物流发展研究

肖伟

生产力研究

2015-11-15

阻碍小微企业发展的“后向”因素形成机理——一个基于竞赛理论的分析

林军

兰州学刊

2015-11-15

甘肃欠发达地区现代交通运输体系构建研究

肖伟

中国包装工业

2015-10-30

第三方物流企业“核心员工”心理契约违约研究

肖伟

中国包装

2015-09-18

刍议我国小微企业的互联网金融融资方式

张乐

商情

2015-07-10

多维视角下企业内部控制的优化

岳世忠

开发研究

2015-06-20

隐形知识对提升企业核心能力的研究

王鸥

生产力研究

2015-05-27

人力资本投资、农村劳动力转移与新型城镇化关系分析

付春香

甘肃行政学院学报

2015-05-24

内部控制影响企业价值创造的机理和路径

岳世忠

生产力研究

2015-03-15

人力资本投资、城镇就业与城镇化发展——兼论甘肃新型城镇化建设

付春香

甘肃行政学院学报

2015-01-10

3、积极开展科学研究,以科研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

学院积极鼓励教师从事科研活动,以科研促教学,近5年来,本专业教师主持主持国家哲学科学基金项目2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1项、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3项、甘肃省教育厅科研项目2项、甘肃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2项、兰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项、甘肃政法学院科研项目10项。发表论文150篇;出版著作5部;科研成果获得省部级奖励3,校级奖励5项。随着教师的科研参与率提高和承担的科研项目的增加,科研对教学的促进作用明显体现出来。许多教师把自己的科研成果运用于教学,提高了该专业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工商管理专业教师还充分发挥专业优势,组织本科生积极参加科学研究、社会实践和现场咨询活动,增进了学生参与科学研究的机会,增强了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在实战中得到锻炼,较大程度地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师通过科学研究,将研究成果推向实践,极大地提高了创新能力,并将最新科研成果及时反馈到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更新和丰富了教学内容。主要表现在科研对教学内容的更新与丰富、对教学手段的方法的改进、对学生实践能力提高等方面。

4、教学管理制度健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完备

本专业健全了教学管理机构,建立了以院长和分管教学的副院长负责制,包括教研室主任等参加的教学管理队伍。体制科学、责任明确,机制顺畅。我们成立了学校、学院教学督导委员会,对教学工作给予咨询和监督。加强制度建设和规范管理,教学计划、各门课程的教学大纲、实验大纲、学期进度计划、教学日历、课表、学期教学总结等教学基本文件健全,并严格按照有关制度予以归档;同时制定了必要的工作制度,除了遵守学校制定的学籍管理、成绩考核与管理、排课与调课、教学档案保管、学生守则等制度外,我们还相继出台或修订了一系列本科教学管理文件,明确并完善了教学各主要环节的质量标准和操作规范,这些文件和制度的健全,充分贯彻了现代教育思想,并积极采用现代管理技术。

我们十分重视对教学各环节的质量监控。从教学输入、教学过程到教学输出建立了系统健全的质量监控机制。我们先后制定了课程教学规范、学生作业考核办法、专业见习与实习制度、毕业论文指导制度等。其中,对毕业论文的选题、指导、论文的规范、答辩、评分标准等,都确立了严格的程序或标准,确保毕业论文的质量。根据学校要求,还健全了教学督查制度、学生评教制度、教师评教制度、教学督导制度、期中教学检查制度、信息反馈制度等构成的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5、强化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经济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等应用型专门人才,其主要特色是在于它所培养的人才具有较强的经济管理应用能力和较高的职业素质。工商管理专业在教学计划制定和实施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保证有足够的时间安排实习和实训,把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思想教育统一起来,采取有效的措施,坚持理论与实务结合,以管理技能培养为主线,以调动学生积极性为核心,构建体验式、仿真性和模拟教学的综合实习及实训方法体系,要求学生在掌握专业和学科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具有相当程度的实践能力。

根据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我们科学合理地安排各类实践环节,并有规范的专业实践指导大纲,包括目的、内容、要求,指导形式,成绩考核与评定,组织领导和日常安排等等,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变化,我们对实习内容定期更新,使实践教学内容与论文设计更加合理,创造条件使学生较早参加科研和创新活动。对实践环节做到思想重视、措施有力。为此我院与工商企业界、财税、政府部门等都建立了广泛的联系,建立了10个紧密型的专业实习基地。

6、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获得了社会的良好评价

我院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非常重视对学生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的培养,秉承“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的理念,注重夯实基础知识,锻造实践能力,强化学生的人文素养,强化学生基本理论的掌握与应用和基本技能的培养与训练,培养了较高的学生基础理论与综合素质。近几年来,随着学校和学院事业的不断发展,工商管理专业学生也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生源持续稳定且质量较高。就业情况总体良好,特别是就业质量比较高。工商管理专业的毕业生总就业率连年攀升,社会及用人单位评价良好,通过持续走访毕业生用人单位发函问询单位人事部门和领导,得知用人单位对我院毕业生的总体反映良好,反映了我院毕业生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和较好的综合素质。

7、加强职业规划指导和就业能力培训,增强服务地方经济的实效性

学生的就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直接决定了工商管理专业服务地方经济的功能发挥。专业长期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有效推进人才培养,主要开展了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就业教育贯穿大学四年的始终,针对学生所处的不同阶段开展不同的就业辅导与教育,增强学生的就业意识与紧迫感;二是加强与实习、就业基地的合作,指导学生开展专业实践与生产实践,使理论学习与实践有机结合,相互补充,提高就业竞争力;

五、本专业的特色优势

遵循人才培养的基本原则,坚持“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思想,紧密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在制定和实施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优化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等方面进行了较深入的探索,并对课堂教学及实践教学的内容、方法、手段的更新作了许多有益的尝试,特别在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探索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已取得一定成效,初步形成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从而为本专业教学改革的全面展开和深入奠定了较为扎实的基础。

1、注重学科、专业交叉,培养“法商结合”的复合型人才

“法商结合”是我校专业、学科建设、发展的根本目标和方针,结合本专业的建设,我们将“法商结合”特色建设作为专业建设的重要工作来抓,我们通过一下三种途径来培育、建设“法商结合”的复合型人才建设工作。

第一,设置法学课程模块,以培养学生的法学基础知识和能力。针对商科专业的教育,在商科专业课程体系上开设法学课程模块,规定一定的修读学分。法学课程模块包括的课程有:《民法学》、《商法学》、《经济法学》、《行政法学》、《环境法与资源法学》、《诉讼法学》等。通过这一模块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法学基础理论和知识,为法商结合特色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第二,设置具有法商结合的特色课程,实现法、商知识和能力的结合。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法制对经济的规制要求进一步提高,法商结合、法商管理的理念逐渐普及,因而,逐渐产生了一批法商结合的课程和研究课题,形成了法商结合的专业载体和结果。因此,在今后的本科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中,我们可以开设一些法商结合的、相对成独立体系的课程,这些课程主要有:《现代企业制度与公司法》、《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法》、《证劵市场与证劵法》、《网络营销及电子商务法律问题》、《国际贸易实务与国际贸易法律问题》、《金融市场运作与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与劳动法律制度》。以便将法和商的知识有机的契合在一门课程中,培养学生复合型知识结构和能力。

(2)通过商科专业的学生辅修法学专业来实现法商结合。目前,在我国高校中,绝大多数学校实行主辅修制度,专业辅修制度已经比较成熟,而且从将近年来的教学实践来看,运行效果良好。但是,由于两个专业知识的并行,其实现复合型人才培养目的的效果相对于第一个途径来讲,效果欠佳,因此,在第一条途径尚未成熟的情况下,这也是一条比较有效的途径。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辅修法学专业可以比较系统地、较为扎实地学习法学专业的知识,这对于将来欲从事司法工作的学生来讲,不失为一个好的途径。2、师资队伍水平高,教学科研相互促进。现有工商管理一级学科为校级重点学科,及工商管理一级学科硕士点。师资队伍相对稳定,结构合理,充满活力,多数教师从事国家、省、部重要研究项目,科研经费充足,水平较高,较好地促进了教学效果的有效提高。学生通过参加相关老师的相关科学研究活动,训练了思维能力,培养和提高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科研能力。

3、注重实践教学,理论联系实际

实践性教学是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的生命线。本教学团队积极探索、不断实践,建立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性以校内实践性教学为主、校外实践性教学为辅;以理论教学为主、以实践性教学为辅,培养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三动”能力为原则。结合我校实际,本团队构建了“校内实践性教学(课堂案例教学+实验室教学+第二课堂教育+论文撰写)+校外实践性教学(课程企业实习+暑期专业实践+毕业实习)”的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性教学体系的基本框架。长期的教学实践活动,有效地提高了我校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4、坚持素质教育,培养创新能力,突出专业特色

本专业把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学生作为培养目标,强化“三动”能力:动手能力、动脑能力和动口能力。努力培养学生的爱岗敬业的品质;着力培养学生的业务能力;重视培养学生的协调、沟通能力;致力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六、进一步发展的目标

1、师资队伍结构需进一步加强

经过几年建设,培育若干个由学术领军人物或学术带头人负责的面向学科前沿、研究方向全面均衡、人才梯队搭配合理的教学团队。建成一支专业理论功底扎实、教学水平高、科研能力强、能熟练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实践经验丰富且实践应用能力突出的师资队伍。

2、教材建设、课程建设有待加强

积极参与国家级重点教材编写,计划参与1-3部国家级重点教材的编写。同时大力加强精品课程建设,争取建成2—3门省精品课程,5——6门校精品课程。

3、专业建设及教学经费与发展需要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继续争取经费投入,增添更新教学设备,进一步实现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现代化

2016年4月5日

关闭窗口

Copyright ? 2011 日博ribo88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兰州市安宁区安宁西路6号 电话:0931-7601443 邮箱:krh6149@gsli.edu.cn